溢价离谱?暗藏费用?买张门票不能“烧钱又烧脑” 全球新资讯

来源上海市消保委微信公号   2023-05-18 15:22:10

近期,有不少消费者向我们大倒苦水:“好不容易等到喜欢的歌手官宣了演唱会行程,但在抢票期间总是会遭遇一些烦心事!” 有的消费者收到门票后发现实际支付金额比票面价格高出数倍,莫名其妙多了很多附加费用;有的消费者已经支付“天价”票款,但是平台既不发货又不退款,不知道等到猴年马月;有的消费者订好了机票酒店,当天被通知没票;还有的消费者遇到点问题联系平台客服始终无人处理……

为此,上海市消保委微信团队开展了相关调查和研究,发现票务市场的一些现象对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带来一定风险。


【资料图】

“天价门票”是市场法则下的供需失衡还是人为推波助澜?

大量消费者反映,但凡有点热度的明星开演唱会,正常价格很难抢到门票,再犀利的抢票操作也是白费一场,几秒钟就会显示“缺货”“售罄”“无票”,大多数消费者只能扮演“陪抢”的角色,继而转向二级票务市场。但二级票务市场的价格动辄加价数百上千,“上万”的天价门票也是屡见不鲜,溢价相当夸张,而且价格变动频繁,一天一价。如某明星原价317看台的门票,在有票平台上最高竟然要1317元,直接翻了“两番”多。

这些二级票务平台对高价门票的解释是价格的浮动由市场情况、演出热度等因素决定。但问题在于,市场热度是可以人为操控的。演唱会天价门票票房崩盘的报道时有发生,演唱会门票消费门槛的不断提高可能是饥饿营销、炒作宣传、囤积居奇等一系列幕后操控下产生的,目的就是要不断抬高价格并把消费者引入“价高者得”的消费怪圈。而消费者本身处于信息弱势地位,在追星上又缺少一些理性,那么就极有可能成为市场投机的受害者。更有一些消费者急不择路,频繁遭遇假票、欺诈等问题。过度溢价显然违背了市场公平和合理的交易原则。

暗藏各种费用,让消费者防不胜防?

除了高溢价外,消费者在购票、取票环节也会遭遇诸多问题。比如订单暗藏代收票款、服务费、拆单费、加速包等费用,消费者在急着抢票的情况下,很容易就忽视掉实际支付金额高出票面价值,且有额外增加其他费用的情况。消费者只有在点开明细后才能看到具体的收费项目。而消费者的这些遭遇大多都指向了摩天轮票务、票牛网等二级票务平台。

同时,我们好奇何为拆单费?平台对此的解释是:您所购买的数量,导致卖家库存仅剩一张。由于演出票品的特殊性,剩下的单张门票将增加销售成本,因此供票卖家要求额外的补偿费用,即“拆单费”。您可以增加一张购买数量来避免拆单费。按照普通理解认知,门票难道不是以“张”为单位进行售卖的吗?单张门票销售需要增加销售成本从何谈起?而“加速包”其实也是平台赚取“概率钱”,属于稳赚不赔。消费者实际对抢票成功率的高低、真假根本无从辨别,只是被不断灌输“加钱=增加概率”的概念,被诱导着支付高额费用。

尽管消费者已经花费巨大成本下单,但也未必就能顺利拿到心仪的门票。取票方式和时间的不确定、退换票规则的不对等、价格信息的不对称,实名购票但不一定实名验证等因素给了商家待价而沽的操作空间,以此牟取最大利益,却大大增加了消费者的风险。

第三方卖家票源成谜……

票务市场经常出现令人不解的现象:与官方授权售票平台缺票形成鲜明对比,这些二级票务平台始终“生意兴隆”,票源显得异常充足,各价格档位应有尽有,内场前排,指定座位,甚至还有3连座、4连座。我们发现,这些二级票务平台提供的门票基本都出自于所谓的 “第三方商品提供方”。我们试图问询二级平台关于这些“第三方商品提供方”是否为官方授权票务销售公司以及票源时,客服含糊其辞,未能正面回应。很显然,这些“第三方”票务公司大多不是官方授权票务销售公司。那这些非官方授权票务销售公司的大量门票到底从何而来?

目前按照相关规定,面向市场公开销售的营业性演出门票数量,不得低于公安部门核准观众数量的70%。也就是说,有相当一部分门票并不会公开售卖。这部分门票流向不明,但极有可能经过层层转手大多落到“黄牛”手里。与此同时,即便是那些公开售卖的门票,销售信息也并不透明,很多“黄牛”利用技术优势抢票囤票,最终导致大量门票流向二级市场,各种问题也就随之而来。更令消费者担心的是,这样不公平的混乱局面是一些官方、票务平台的有意为之。

对此,我们希望演出票务管理体系能够更加完善合理,销售渠道更加公开透明,促进消费公平,恢复正常的票务市场秩序。同时建议相关部门能够给予重视,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,保障演出市场的良性健康发展。

热门推荐

猜你喜欢